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

小孩子为什么喜欢打人啊?

2024-08-28 12:11:05人气:109编辑:璐寒

一、小孩子为什么喜欢打人啊?

不对。这是典型的孩子的敏感期,孩子在这个时期打人和骂人都是正常的,这是她缺乏安全感的

一种体现,她用她所谓的安全的模式去攻击别的小朋友,或者动手打人。从内心得到一些满足。

所以在这个时期,不能训斥孩子,要给孩子讲清道理,真心的去理解孩子,告诉孩子

打人和骂人都是不文明的行为,是粗野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会从内心深处得到一些理解。

二、宝宝爱打人,怎么治?

不满3岁的宝宝打人,其实是用这种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但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会改”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幼儿期“打人”的习惯会影响宝宝一生!曾有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3岁半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所以,宝宝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当小宝宝第一次有攻击性行为时,父母就要想方设法来制止他,因势利导来消解他的攻击性行为!更多:

三、如果孩子总爱打人怎么办?

2岁的幼儿爱打人是一种不良行为。有时候,他不是想要别的儿童的玩具,人家不给,他打人;也不是别人打了他,他还手,追思其原因可能还是家长比较娇惯(虽然家长说不娇惯,但也许还是娇惯了,自己还没有意识),养成他自我至上的心理,我可以随便打人,不管别人有没有惹他。

另外,也许是他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打后哭的样子,自我得意,笑话人。也可能是从电视,电影上学来的行为,他并不十分了解电视的情节,只是看到打人的镜头很刺激,想模仿,就随意打人。

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要注意纠正。可以试试以下方式:

1、家长千万不要打孩子,不要给他树立攻击性行为(打)的榜样。

2、不要让他看有暴力行为镜头的电影或电视,不要让他模仿。

3、他打了人,要他承认不对(当然两岁儿童,对于打人是不对的还不十分清楚,但要让他慢慢有此意识),并表示安慰(拉拉手,拍一拍),这对他改正打人行为也有好处。

4、严厉(不是恐吓)地对他说打人不好,打人的孩子妈妈不喜欢,改掉了这个毛病,妈妈会喜欢。

5、如果有一段时间,在同样的情景下没有发生打人现象,要大大表扬,让他对于好行为和不好的行为能区分。

6、家人和他一块儿和小朋友玩,如果他打人了,要让被打的小朋友把打的地方给他看,现场教育,会使他印象更深刻,不要因为他打了人,就不让他和小朋友玩了,这样,他就没有机会学习如何与儿童相处了。

7、有时讲一点打人的孩子人不爱,改正了这种毛病的孩子大家都爱的小故事,间接影响他。

四、宝贝爱打人怎么办

宝宝都是爱打人的,但是妈妈要纠正啊,一岁多的孩子已经什么都懂了,我那时候宝宝打我我就打他,而且很重,慢慢就改掉了。

五、宝宝喜欢打人欺负人怎么办

对幼儿早期行为的关注十分重要。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原因的。 我们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打人、咬人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形成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生理因素——内抑制功能差 幼儿时期,大脑仍以兴奋为主,所以孩子会显得喜欢喧闹和容易冲动。咬人和口欲期延续有关,打人则是人的攻击性和防御性本能,当孩子的某些欲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会有发泄的冲动感,他们可不像成年人那样有控制力。另外,西方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认为,部分儿童的进攻性行为与受挫折有一定关系。 2.家长的观念和方法有问题 如果父母对孩子一味溺爱,总是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认为小孩子的行为不需要太过于认真,这样的娇宠和放纵会导致孩子为所欲为,使其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而攻击行为,是人类动物性的原始本能,能强烈地释放快感,在纵容下,更容易不断得到增强。 3.身边有模仿的“榜样” 现在的媒体不乏暴力和色情的东西,由于节目没有限制,家长对其潜在影响也有所忽视,因此,电视、动画片中的暴力行为和攻击性动作,处于强烈模仿期的孩子会不知不觉中仿效。同时,家长处理问题时的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孩子玩)行为,孩子一学就会,于是会把自己受到的“待遇”用到大人身上。 4.没有安全感 有的孩子觉得安全受到威胁时,会采取主动进攻的办法。有时,孩子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不想被大人抱或亲,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结果却是大家都不愉快。另外,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也是孩子初期触碰别人的动因,可能由于家长对孩子初期的行为反应没有能够及时地、良性地引导和阻止,也变相强化了孩子的打人行为。 心理专家邵智回答: 婴幼儿之间的争执和冲突,常常围绕玩具、食物或其他有价值的资源展开。 1岁左右的宝宝在与他人争夺想要的物品时,会试图制服对方。此时,攻击性行为的种子就已经开始萌发。2岁时,因玩具产生的冲突有增无减。但是,儿童早期的冲突和攻击性行为并不意味着反社会行为的发展。如果家长对发生在宝宝之间的冲突和攻击性行为进行恰当的干预,将有助于宝宝学会如何在人际冲突中协商、友善地解决问题。以下是几条行之有效的教养策略。 1.创设非攻击性的环境 对于活动较剧烈的游戏,家长要注意提供充足的空间,有助于减少肢体碰撞。集体玩耍、游戏时,应提供充足的玩具,避免因玩具资源短缺而引发冲突。尽量不提供玩具枪、玩具刀等可能刺激儿童产生暴力幻想和攻击性行为的玩具。 2.消除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强化结果 通过找出并消除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强化结果,鼓励宝宝选择其他实现个人目标的方式,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如,3岁的兵兵为了霸占一个玩具打了鹏鹏,这时就应把玩具还给鹏鹏,让兵兵意识到,自己这么做是没有结果的。 3.适时采用“隔离”法 2岁多的孩子“失控”时,应把他送回房间(或其他地方)“隔离”,直到他可以表现出恰当的行为时为止。提醒一下,运用“隔离”法应注意环境安全。 4.培养社会技能 帮助宝宝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教他采用打人之外的应对冲突的方法,比如拉拉小手、拥抱对方、语言沟通等,以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5.肯定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分享或合作行为,家长要用温和的态度做出发应,及时赞扬,强化他的良好行为,促进其积极的情感表达,减少敌意行为。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访问电脑版 | 返回首页 | 育儿吧

鄂ICP备2020020502号-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