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2)关于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包括偏食。
婴儿和幼儿的统称,一般是指0-6岁的幼小儿童。婴儿与幼儿之间有莫大的联系,因此在许多的儿童论著、医学论著、儿童早期教育等会将它们并起来说,以示方便理解。虽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如果从孩子发展层面来说还是有两个方面区别,一为婴儿(出生到36个月的儿童[1])和幼儿(3~6、7岁的儿童)。婴幼儿是一个受护群体,在保育和教育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婴儿以母乳为主食(4-6个月后逐渐添加辅食),1岁后以成人食物为主食。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三个含义:
一、正常的心理状态。
所谓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就是指一个人应该具有健康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和协调的行为。
二、协调的人际关系。
协调的人际关系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态度真诚,善于理解他人的需要,而不是事事以自我为中心。
三、完善的社会适应能力。
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有效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能力。
发展是如何产生的?同化: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以加强和丰富已有的图式。顺应:是指当旧有的方式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儿童或许会根据新信息或新经验来修改已有的图式。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外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2、认知发展阶段(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阶段大致年龄主要表现感知运动阶段 02岁通过感知和动作技能来探索世界。“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前运算阶段 27岁运用符号表征事物,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单向性、自我中心性。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倾向,但仍需具体事物支持形式运算阶段 11岁成年可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化思维
适应能力,思维能力,模仿能力,好奇心,解决问题能力等
婴幼儿故事就是适合婴幼儿听得故事。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儿童”的含义是
0至6岁的儿童。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声音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不同于成人,也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儿童,从而构成了特殊的,明显的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另一方面,发展又有持续性。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儿童是不断发展中的人。
可以分为四个维度,即四个层面。
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包含四个层面,它们之间具有层递关系。这四个层面分别:心理层面、思维层面、伦理层面和精神层面。
其中,心理层面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它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精神领域,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心理层面与思维层面的分界在于感性认识,形成感性认识是心理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思维的开始。
伦理层面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
精神层面及其相应的审美领域、信念领域、信仰领域和理想领域则构成精神世界的精神境界部分。
婴儿大动作发育顺序为从上到下,由近及远,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
2个月能抬头,3个月抬头很稳,4个月会翻身,6个月能扶坐,8个月能坐稳,8-9月能够用上肢爬,9个月能扶站,11个月能独站片刻,12个月可独走,15个月可独自走得很稳,18个月能爬台阶,2岁可以双脚跳,3岁能跑,4岁可以爬梯子
1、客观性原则
基本原则,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
2、整体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坚持整体系统的观点,多层次、多侧面进行研究。
3、教育性原则
研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要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都是不允许的。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研究必须和教育实践密切结合,保证研究工作的实际效用。
5、发展性原则
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鄂ICP备2020020502号-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