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

婴儿依恋的实质

2024-01-07 08:01:43人气:417编辑:梦月

一、婴儿依恋的实质

依恋的实质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不同的理论流派对依恋的实质做了不同的说明。

①精神分析学派。依恋起源于母亲对婴儿的喂养,母亲如何与婴儿相处决定着婴儿依恋类型的性质。积极、温暖、宽容和充满爱心的育儿方式,会产生安全的依恋,反之则会产生不安全的依恋。依恋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联结。儿童的依恋就是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

②社会学习理论。婴儿天生就存在一种依恋某种客体的力量,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基本生理需要,母亲的拥抱和微笑具有强化的功能,因此依恋的实质就是母亲满足婴儿基本生理需要的一种替代产物。

③习性学。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即婴儿不需要学习,就可以被环境中所存在的适合的客体所激起。任何年龄的个体,不仅是婴儿,也包括成人,都具有一种发展依恋关系的生物学倾向,这与依恋所固有的生物功能密切相关。

④认知理论。婴儿的依恋具有某些认知能力。首先,婴儿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若缺乏这种能力,就会把周围接触的人都看成是同样的,既不能发展专门人的依恋,也不会在陌生人前感到害怕。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客体永久的能力。当他所依恋的对象不在眼前时,依然知道这个对象还存在,并期望他重新出现

二、婴儿依恋关系类型?

婴儿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反抗型依恋

通常表现为,婴儿将其多种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最喜欢同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感到最大的舒适、愉快,在母亲身边能使他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的分离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当他们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首先要做的 往往是寻找依恋对象母亲,接近母亲的可能性大于接近任何其他人。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三、婴儿依恋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依恋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敏汪: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婴儿受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没有实现物、我的分化,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反应行为。婴儿会通过哭、笑等行为来唤起抚养者的感情,获得照料。哭是一种要求抚慰的信号,当父母给予反应时,婴儿会通过安静下来或笑的方式强化父母的这种行为,并给抚慰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

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6-8个月)。由于分辨能力、再认能力的发展,以及反复出现的与父母的情感联结,儿童对父母等抚养者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如更多的微笑。但是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婴儿仍不会在父母要离开时表现出反抗行为,即依恋关系尚不十分明显。

第三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抚养者地接近,6-8个月到18个月-2岁)。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分离反抗和怯生的出现。即当婴儿的依恋对象要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抗、哭叫等行为。分离反抗的出现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通常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反抗分离的行为,强度持续增加,一直到15个月左右。

分离反抗的出现,意味着婴儿已经能够理解父母的消失是暂时的,即使看不见他们,他们也是存在的,但他不能容忍这样的分离。稍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出现有意识寻求获得父母情感支持的行为。当父母在身旁时,他们可以将父母作为安全基地进行游戏、对环境进行探索迹羡,出现了对抚养者持续稳定的情感。与此同时,大多数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明显的害怕。

第四阶段:双向关系形成期(2岁)。到2岁左右,随着语言与表达能力的快速发展,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目标,理解到影响父母离开和出现的因素。因此,分离反抗逐渐下降。

扩展资料

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抚养者,并会与抚养者形成亲密的关系。心理学家将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通常是母亲)亲密的躯体联系的这种倾向。

依恋有三个特点:

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如婴儿倾向于在母亲身上或附近活动。

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

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姿拿拍痛苦。

四、婴儿的依恋和3种依恋类型

文|安羽心理咨询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 (常常是母亲)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之为母婴依恋。

婴儿依恋的主要表现为:

1、婴儿把积极的情感和行为都指向母亲,比如对妈妈微笑和牙牙学语。

2、婴儿最喜欢跟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婴儿感到舒适、愉快。

3、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而产生恐惧时,母亲的出现能使婴儿感到最大的安全。

4、当婴儿感到饥饿、寒冷、疲倦的时候,首先寻找母亲。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隐磨段

(1)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别、无差别的反应。

(2)婴儿还没有对任何人产生明显的偏爱,喜欢所有的人。

(3)所有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与婴儿各种形式的接触都能够引起婴儿的愉快、满足。

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1)这个年龄阶段的婴儿还不怯生,但已经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

(2)对母亲很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依偎和接近,在熟悉的人面前就更少一点,对陌生人的反应就更少。

第三阶段:6个月到3岁: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1)从6、7个月开始,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喜欢跟母亲在一起。

(2)当母亲离开时会哭喊,不让离开,别人不能替代母亲使婴儿快乐。

(3)母亲是婴儿的安全基地,只要母亲在身边,婴儿就能够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

(4)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5)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和哭泣,产生了怯生。

婴儿依恋的类型:

不能绝对的对每个孩子都定性,认为这个孩子属于这个类型,那个孩子属于那一种类型,事实上,每个孩子可能三种类型皆有,在不同的时期或者生养环境的改变依恋的类型也是有可能改变的。

只是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婴儿会更多的表现为某一种类型,这一类型又相对平稳,属于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辩穗、矛盾型依恋中的一种。

安全型依恋

这类的婴儿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很安逸地玩玩具,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母亲进行有距离的交谈。母亲的在场使孩子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情境下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受到了影响,会表现出明显的苦恼,不安。

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也很容易被安慰,继续去玩。

这类婴儿占到65%-70%。

回避型依恋

这类的婴儿对母亲是否在场均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也很少有紧张或者不安的表现。

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睬,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有时候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类婴儿实际上并未与母亲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

这类婴儿占到20%左右。

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这类的婴儿每当母亲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的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分离都会引起孩子大喊大叫。

母亲回来时,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又反抗与母亲携携卜的接触。

这类婴儿占到10%-15%。

依恋是婴儿在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母亲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婴儿发出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产生和发展对母亲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

资料整理来源《发展心理学》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访问电脑版 | 返回首页 | 育儿吧

鄂ICP备2020020502号-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