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的治疗,主要以平衡膳食、补充缺乏的营养素为主。其中,继发性的营养不良,还应该对原发疾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急性期治疗
对于急性营养不良的患者,治疗早期不能大量的补充营养,需要循序渐进的补充缺乏的营养素,防止再喂养综合征发生。
一般治疗
营养补充的原则是:满足机体90%液体目标需求,70%~90%能量目标需求,100%蛋白质和微量营养元素目标需求。能量补充,初起一般按照20~25kcal/如渗差(kgd)的标准补充,再个体化调整;蛋白质目标需求是1~2g/(kgd)。
干瘦型营养不良:患者应提高能量供应。
恶性营养不良:患者可以调整饮食结构,补充优质蛋白和能量,纠正患者水和电解质紊乱。
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足:患者应补液及电解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医生常用的肠外营养配方包括渣皮:葡喊灶萄糖,长链脂肪乳剂,中长链脂肪乳剂,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包括:钾、钙、钠、镁等)等。此外,还可添加消化酶、益生菌等消化类药物。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只适用于继发于某些外科疾病的营养不良,如癌症患者引起的营养不良,可能需要进行肿瘤切除术;上消化道梗阻不能进食者,可能需要行胃、肠造口手术等等。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指因摄食不足,需要量增加,损失过多或体内利用过程障碍所造成的一种营养缺乏状况。
一、病因
(一)摄食不足:因饥荒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食物供应不足;食物品种单调、偏食造成的膳食不平衡等。
(二)需要量增加:引起需要量增加的原因,可分为先天性缺陷和后天获得性因素。后天性缺陷这类疾病系特异性酶缺陷所致。后天获得性因素,如生长发育时期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显著增高;疾病造成的消耗量增加或影响消化吸收;药物导致的营养不良;环境因素造成需要量增加等原则。
二、症状
营养不良是一种营养素缺乏的综合征,多见于各种慢性病中,可有不同的表现。营养不良必须根据具体病情分析,判断缺乏那种营养素。如蛋白质缺乏,其症状有疲劳乏力,对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喜坐卧,学习、工作效率低,消瘦,皮下脂肪萎缩,皮肤松驰,浮肿,多尿,循环及消化系症状,代谢紊乱,贫血等。
三、诊断
根据病人外貌及其各种表现,诊断营养不良并不困难。
(一)消瘦程度及发病前后体重下降情况,并观察有无浮肿。
(二)劳动力轻度减退以至完全丧失。
(三)重度浮种及恶病质状态者属重症。
(四)血浆蛋白浓度,轻者正常或仅轻度降低,重症者下降明显。
四、防治
要注意各种营养的搭配,对防治引起营养不良的各种疾病也很重要。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分别予以处理。
(一)轻症病例如无胃肠功能紊乱,可给于高蛋白质及高热量饮食或软食,以分次多餐为宜。
(二)重症患者,在开始治疗时应试用流质或易消化的食物治疗期间给予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或维生素B族等药物。其他辅助治疗,如苯丙酸诺龙25毫克肌注,每周2次,同时给予高蛋白饮食。
营养不良包括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这里主要介绍蛋白质-能量缺乏导致的营养不良,常见的形式有低体重、生长迟缓(矮小)和消瘦。
营养不良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蛋白质摄入不足 小儿生长发育需要足够的蛋白质供应,如奶量供给不足、喂养不合理,将导致小儿蛋白质摄入不足而发生营养不良。
②热量摄入不足 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虽然足够,但食物中总的热量不足,致使蛋白质燃烧供热而不能用于构造身体组织,长期如此将使机体组织的蛋白质相应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快,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大,如热量或蛋白质摄入不足,更易发生营养不良。
③疾病及先天畸形 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会增加机体消耗和影响营养素摄入而导致小儿营养不良。兔唇、腭裂、幽门狭窄等先天畸形会造成喂养困难,影响消化功能,久之会引起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分轻、中、重度,可根据身高体重的标准来判断,城市孩子的营养不良多为轻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很少见。
孩子患了营养不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治疗:
①消除病因 及时治疗孩子的消化道慢性疾病和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②补充营养 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供给量。调整饮食,除增加奶量外,其他食物应由少到多、由稀到干、由素到荤逐渐增加,并选择小儿易于消化的富含营养的食物。
③纠正偏食挑食习惯 偏食挑食是一部分孩子发生营养不良的原因,应设法逐渐纠正。
预防孩子营养不良十分重要,应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偏食,不贪吃零食。定期监测孩子的身高、体重,发现问题及早解决。积极防治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及时治疗慢性肠道疾病。
鄂ICP备2020020502号-12 All rights reserved.